相城十绝(文化遗产)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6-08-12 16:17:03
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瑰宝,这些遗产文化需要大家去了解和保护,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相城十绝(文化遗产),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。
相城文化底蕴深厚,是吴文化的重要一脉。影响深远的“吴门画派”就在这里开山而形成流派,代表人物沈周和文徵明就是相城人。
近年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古镇的风俗民情和水乡的民间工艺也焕发出新的光彩。尤其是御窑金砖、元和缂丝、陆墓泥盆、渭塘珍珠、相城琴弓、苏派砖雕、太平船模、黄桥铜器、水乡草编、阳澄渔歌等民间艺术,独具相城特色,远近闻名,被誉为相城区民间艺术的“十绝”。
(一)、御窑金砖:
所谓“金砖”,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、二尺、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。古代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,有“敲之有声,断之无孔”之美誉。
烧制金砖的御窑现在位于相城区陆慕御窑村,现在北京故宫三大殿的地砖都是御窑所产,颐和园、上海城隍庙等单位修复工程大多都采用陆墓御窑的金砖。
永乐年间,明成祖大建紫禁城时,采用的就是陆墓御窑的金砖。由于质量优良,永乐皇帝赐名窑场为“御窑”。陆墓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,至今已近600年,烧砖制瓦的传统相传不息。2003年,天安门城楼大修,一万五千余块大“金砖”也全部由相城区陆墓御窑供货。
目前,御窑金砖已经确定第六代传人。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(二)、元和缂丝:
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。受吴门画派的影响,到明清时期,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,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全国最高。
如今,元和缂丝最著名的艺人当属王嘉良。
王嘉良的曾祖王新亭曾经为慈禧太后缂制《八仙庆寿》。王嘉良的祖父王锦亭和父亲王茂仙,也都是缂丝大家。缂丝最盛时,王茂仙的家庭作坊曾拥有30多台缂丝机,是张花村缂丝工艺的传承人和缂丝生产的组织者。1957年,王茂仙出席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代表大会,并担任了苏州市和江苏省政协委员。王嘉良是王茂仙唯一的儿子。王家现在全家八口人都会缂丝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请他修复损坏的清代龙袍,他的《仿清缂丝龙袍》还获得全国第十三届艺术博览会金奖。目前他们家的缂丝商标已经注册成功。
(三)、陆墓泥盆:
蟋蟀盆分南北派,北方以天津为代表。南方以苏州陆墓的为最。
陆墓蟋蟀盆制作精良,种类繁多。至今,明宣德年以来的陆墓各式蟋蟀盆在故宫博物馆内还能看到。
目前,陆墓蟋蟀盆做得最好的当属袁中平。袁中平烧制的蟋蟀盆有金声玉质,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见到后,欣然题词,称之为“诗质画境”。10多年来,他创新了多种款式,作品也频频获奖,其中《百子蟋蟀盆》荣获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——山花奖。
(四)、渭塘珍珠:
珍珠市场发展道路曲折。2004年,中国珍珠宝石城迁到珍珠湖畔以后又重新焕发活力,2006年成交额达12亿元,约占全国淡水珍珠产量的三分之二。
中国珍珠宝石城注重整合民间技艺,提高工艺水平,开发出珍珠饰品、珍珠工艺品、珍珠保健品等多个系列。目前,渭塘珍珠养殖加工工艺正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。
中国珍珠宝石城近年来举办了珍珠文化节、江南采珠游、珍珠投标拍卖会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,已形成5平方公里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区,珍珠养殖、生产、加工、交易等产业链进一步延伸。
(五)、相城琴弓
相城渭塘琴弓第一人——张金海,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。是他做出了第一把“渭塘制造”的琴弓。
张金海儿子张明生在父亲的支持下,创办起了全镇第一家琴弓生产企业——强生,后来成了渭塘琴弓企业的孵化器,50多家琴弓企业犹如春笋般在渭塘镇涌现。
相城渭塘琴弓企业每年都邀请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、提琴制作大师面对面辅导,提高技师对制作技艺和音乐的理解。目前,全区琴弓年产量在70万支左右,产值达8000万,占世界总产量的80%。
小木匠出身的陈龙根,平时喜欢钻研琴弓制作新工艺,先后多次在国际提琴制作大赛中获奖,成为相城渭塘琴弓制作的代表人物。
(六)、苏派砖雕
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,被誉为“南方之秀”。
生于阳澄湖畔的刘一鸣就是苏派砖雕的代表人物之一。2000年初,他注册成立砖雕艺术研究所。为提高技艺,他游遍了江浙皖等地的古村落,采集到门楼砖雕的图片资料上千例。
在中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,他的作品分获银奖、铜奖。
刘一鸣为世界遗产大会献礼的作品有《姑苏繁华图》、巨型砖雕《锦绣苏州》和《世界遗产纪念墙》。目前,大型砖雕作品——《长征》已经落户上海。
(七)、太平船模
今年50岁的徐海林生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,是个有名气的好木匠。1998年,开始制作第一艘船模——“黄豆船”。
因为中国古船的资料特别少,他就到处找资料,看实物,访专家。
2004年,他的作品郑和宝船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收藏。中国军事博物馆也决定永久收藏《南湖红船》和《渡江第一船》船模。今年他的仿真船模《郑和宝船》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品最高奖“山花奖”。
徐海林所在的太平街道金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辟出房屋,设立“徐海林船模艺术陈列室”,作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教育的基地。
(八)、黄桥铜器
黄桥铜器花纹清晰细腻,表面处理效果特别好,专门铸造法器、大钟、宝鼎等仿古青铜器。至今已生产出双音编钟、西周中期的大克鼎、商后期的四羊方尊、世纪宝鼎等上千种,产品近一半出口。
如今存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中华世纪明珠青铜器,便出自厂长和工艺师王正介之手。
(九)、水乡草编
相城区渭塘镇有个“巧媳妇”叫吴招妹。2004年,她作为苏州市唯一的出席者,随江苏省民间艺术家访问团到澳门艺术节上展示草编手艺,两天时间,300多只现编“草娃娃”被抢购一空。
她按照芭比娃娃的造型,用蔺草编织了一个个具有水乡特色的俊俏可爱的草娃娃。市场销量很好。“草编洋娃娃”还被江苏省档案馆收藏。近几年来,虎丘庙会、天平红枫节等重大旅游活动都请她去展示草编工艺。
(十)、阳澄渔歌
吴歌,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水乡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。吴歌风格清新、曲调委婉,被人称为“天籁之音”。目前,就地域而言,较有影响的当属常熟的白茆山歌、张家港的河阳山歌、吴江的芦墟山歌和相城的阳澄渔歌,而相城区的阳澄渔歌更具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。
阳澄湖镇一对60岁的老夫妻——朱文华、蔡金娣俩人,对吴歌有着深厚的感情,是传唱阳澄渔歌的代表人物。朱文华、蔡金娣年轻时都做过镇、村的宣传队队员,后来,俩人以歌为媒,结为伉俪,被人称为吴歌夫妇。
他们成立了一个业余群众文艺团队,每年中秋前夕,都要为乡亲们自费举行一场文艺晚会,唱吴歌、打莲厢、挑花篮,至今连续六年没有间断。近两年来,夫妻俩还搜集整理了200多首流传在阳澄湖地区的渔歌,并着手出版《阳澄渔歌集》。
相城十绝(文化遗产)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,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,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。
热门资讯

-
家教话题【如何提高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】
2018-09-20 -
家教话题【改善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六大秘籍】
2018-09-20 -
★以脚踏实地为话题的作文阅读
2018-09-19 -
★工匠精神话题作文及范文3篇阅读
2018-09-19 -
高校自主选拔自荐信写作要注意的八大禁忌
2018-09-18 -
高校自主选拔自荐信你知道如何写吗
2018-09-18 -
自主选拔考生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自荐信
2018-09-18 -
★2018年镇江中考成绩查询于6月28日开始
2018-06-29 -
2018年镇江中考录取安排出炉 分四批次进行
2018-05-13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